作文题材演讲稿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 演讲稿1200字

本文已影响 3.72K人  童洪星

  上个学期,我的高中语文老师在我们的高中群里面发了一个微信。这个微信本来是发给他的孙女丹丹的,因为觉得有意思,所以他分享给了我们。这个微信的内容是这样写的:“丹丹,双语都精通,好!不过古诗更有韵味,要进入诗的意境。比如杜甫《登高》中的二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就很值得玩味。重阳节不能与家人团聚,在外流浪一可悲,常流浪二可悲,在萧瑟的秋天流浪三可悲,万里流浪四可悲,悲秋流浪五可悲,一人登台孤独六可悲,带病登台七可悲,不是一种病而是多种病八可悲,不是短期病而是长期病九可悲,病、独、秋三者集于一身十可悲。这样去体味,就会感到是一种艺术享受。”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 演讲稿1200字

  杜甫的《登高》是高中语文的传统教材,我读高中的时候,我的这个语文老师并没有跟我们这样讲解,现在他已经是八十几岁高龄的老人了,却读出了这么高深的境界。这在让我们感动之余,也正印证了一句话:“旧书不厌百回读。”经典文本,只有反复咀嚼,不断品味,方能读出境界。

  前段时间正好给高三同学复习诗词鉴赏,我反复强调的也正是这个意思。我举了一个例子。杜牧的《清明》大家耳熟能详,“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幼儿园就已经会背了,但我们有没有真正理解呢?还真不好说。我问同学:“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什么意思?有同学说行人是路上走的人,有同学说行人是上坟的人。我说这样理解就把这首诗读浅了。“行人”应该是羁旅之人,应该是在外漂泊之人,应该是一个游子。只有这样理解,这首诗的味道才能读出来。我们知道,这首诗的诗眼是“断魂”(“路上行人欲断魂”),“断魂”就是伤心。那么,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这个“断魂”的呢?

  “清明时节”是一个给先人上坟的时节,上坟以寄托哀思,自然就伤感,其“断魂”一也。“清明时节”偏偏又碰上“雨纷纷”,环境增加了郁闷、压抑之情,其“断魂”二也。行路之人本来已经很艰难,够“断魂”,没完没了的雨使乡间小路更泥泞,增加了“行路难”,其“断魂”三也。清明节到了,看到家家户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在上坟,自己也想上坟,可身处天涯,困在异乡,欲上坟而不得,其“断魂”四也。于是想借酒浇愁,于是问“酒家何处有”,很无奈,其“断魂”五也。可是,欲借酒浇愁而不可得,“牧童(却)遥指杏花村”,附近根本就没有酒店,其“断魂”六也。这样品味,才能说差不多读懂了杜牧《清明》这首诗的基本意思。

  今天我为什么要跟同学们讲这个内容?因为我发现我们的很多同学并不懂得怎样读经典,他们把读经典视为做题目。题目一做而过,经典一读而止,浅尝辄止,根本读不出经典的味道。宋代大学问家陆九渊曾经说过:“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告诫我们读书不要慌忙,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浮光掠影,要学会“涵泳”,学会品味,学会把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读出书中的味道。

  我们学军中学的官网里有一个栏目,叫“学生大军读名著”。名著该怎么读?我认为,读名著不是做题目,绝不能一读而过,需要有闲心,需要有雅致,需要有耐心,要反复咀嚼,不断玩味,只有这样才能登堂入室,才能真正进入名著的境界。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名著有限,而境界无穷。愿以此与老师们、同学们共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