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题材观后感

《大师陈寅恪》观后感 - 观后感1000字

本文已影响 1.33W人  耿小东

  犹记得走进五班教室时,讲台上贴着“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后来,历史老师讲隋唐史的时候,引用了陈寅恪的文字,看完《大师》后,终于对这位国学大师略知一二。

《大师陈寅恪》观后感 - 观后感1000字

  他能在13岁出国游学十三年,学习二十二种语言。

  他能在36岁时,被梁启超鼎力推荐,成为清华国学院的教授。

  他能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箱的情况下撰述两部不朽的古史名著。

  他能在双目失明时写下上百万字的著述。

  他能让中共西南局最高首长陶铸亲自嘱咐为方便他散步而修建“陈寅恪小道”。

  他的博学使他成为清华的传奇,中国从未有过的史诗。

  我想:也正是因为他的博学,铸就了一个有风骨,有特点的陈寅恪:他至死都坚持竖体排版,繁体字,文言文格式;他不允许出版社改动他的一个字或标点;他为清华大学出的招生题是写一幅下联仅有3字的对联;他认为没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就不能发扬真理。因“顺应时代”的昔日门生王篯已经摒弃了自己恪守的治学为人之道,他怒斥:“你不是我的学生!”

  有人认为他太迂腐,太作秀,但一个迂腐的人怎么可能会为烟花女子柳如是立传?其实,正如纪录片想要告诉我们的,因为他的博学使他坚信中国汉语博大精深的文化特征与世界地位不可捍动。他关注汉语,他对民族语文充满自信,才坚持住他的文言文风格。也正是因为他的博学使他学会了卓然独立的精神,没有“紧跟时代”,这或许就是“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的诠释吧!

  丰子恺以他的画笔为武器,画出百姓的疾苦,唤醒国人的意志。可是在《大师陈寅恪》中,似乎没有几句提过他写过文章来谴责日军的暴行,也没有提过他是如何四处奔走保家护国。我在网上查阅资料发现,陈寅恪刚赴欧洲留学时,侧重于学习物理和数学,可是他渐渐发现中国汉语文化和中国历史在全球有很大的重要性,但相关的文史研究却没有跟上,于是他重点研究文科,从西学中带来东方学,把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中国文史研究上。这不就是最伟大,最默默无闻的爱国精神的体现了吗?他出生于名门望族,他的祖父与父亲变法失败后把所有的希望寄于他,他也不负众望,把中国文史研究推向高峰。

  陈寅恪的传奇色彩还体现在他的课堂上,双目失明后,清华校长曾劝他休息一段时间,可他拒绝了。失明前,他讲到深处总是闭着眼睛,这是专注,沉思;失明后,他总是睁大眼睛讲课,我想:这如炬的目光是他对命运不屈的体现吧。他在只有一个学生时也要换一身长袍,为人师表。他培养出了语言学家王力,楚辞学家蒋天枢等大家,他还培养了一位情深意重,铁骨铮铮的学生刘节-----一位66岁时在文革期间代老师去批斗,甚感光荣的人。他是教授的教授。

  可惜在陈寅恪的晚年,像他这样学问和思想都很高的人越来越少,他的学问已经不为主流学术所推崇,他所看重的学生也不跟他了。这真是一大遗憾。

  看完《大师陈寅恪》后,与看完《大师丰子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丰子恺是慈爱的,就好比是一个广阔的大海;陈寅恪是犀利的,就好比是一座险峻的高山。无论如何,他独特的性格与治学精神,与他千古不朽的著作,都值得后人高山仰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

推荐阅读